查看原文
其他

28年,抛妻弃子,这位曾让美国恐惧的老人却让1亿国人泪崩

山叔 江淮正道 2021-07-21


来源:不山大叔 作者:山叔


这两天,国家记忆整理的一段视频被刷屏了。



视频里的老人,是中国的“原子弹氢弹之父”邓稼先。


正值他去世33周年之际,国人的再一次缅怀,把我们带回了那段斑驳岁月的中国。


1946年,美国在太平洋小岛上试爆了一颗原子弹,震惊了全世界。而此时的中国,内战刚刚爆发。


十二年后,在建国不久,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,中国提出建造核武器,这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


但有人把目光放在了,那个留洋回来,专业过硬的邓稼先身上。


知伟业负重任,历时28年,他研制出的原子弹氢弹。


打破了美苏核垄断、核讹诈,打碎了“离开苏联中国造不出原子弹”的国际嘲讽,一夜之间,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。


那朵响彻世界的蘑菇云,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闪耀的功勋章。



大家都知道,他是“两弹元勋”邓稼先,但没有人知道他也只是一个用尽全力想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。


熊孩子,真学霸,出身安徽怀宁的书香世家,13岁以前不知道苦为何物。


但是,28年后,孤身走进戈壁滩,隐姓埋名搞科研,尝尽人间疾苦。


1


富贵家的天之骄子


1924年的6月25日,邓稼先出生在安徽一个家境殷实的读书之家,长辈亲戚皆是学术大咖。


父亲邓以蛰,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,是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共享"南宗北邓"之美誉的“北邓”。


▲邓以蛰先生像


这个一个出了书法家、篆刻家、美学家、哲学家的大家族,自然对稼先寄予厚望。


5岁的时候,就让他跟私塾先生念《尔雅》、《诗经》,各种文学经典张口就来,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长大,很难不学习好。


▲前排邓以蛰夫妇。后立者长女邓仲先(中)、次女邓茂先、长子邓稼先


但他也是淘气王,那时父亲去戏园子听戏常带稼先去,可稼先不肯坐在位置上静静地听,东跑西跑,总要把放在桌子上的茶杯、茶壶什么的打到地上去,不时遭到戏迷们的喝斥。


蝉噪林静、鸟鸣山幽的生长环境,文学氛围浓郁的家庭背景,给稼先提供了一个充实而又宁静、闲逸的童年……


2


“娃娃博士”的横空出世


好景不长,“七•七”事变的炮声打碎了梦幻般的少年时光。端着长枪和刺刀的日本侵略军进入了北平城。


烧杀抢掠的屈辱,哀鸿遍野的悲恸,家庭生活的一落千丈,使稼先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仇恨。


也许是家国仇恨的堆积,稼先离开北平,决定听从父亲建议,潜心学科学,立志救国。


1941年,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,选择了物理系,潜心求学,无问西东,就此做好了为国奉献一生的准备。


▲邓稼先入学照片


1948年,解放战争的炮火已接近尾声,新中国的曙光胜利在即。


也是在这一年,24岁的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,决定赴美留洋。


他只留下一句:“将来国家建设需要人才,我学成以后一定回来。


从入学的1948年10月,到获得博士学位的1950年8月,稼先仅仅只用了22个月。



这一年,他26岁,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“娃娃博士”。


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,稼先放弃了所有优越的条件,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。


因为这个只知救国的“傻小子”,一心想的只是那个百废待兴的中国。


从美国回来的那天,他只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给父亲,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。


当时的他万没有料到,这些科学知识对他8年后从事研制我国的原子弹、氢弹的事业,居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
3


情窦初开的他


新中国的50年代,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希望,归国后的稼先生活平稳、轻松、愉快。


已经26岁了,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,稼先想起了在北大任助教时,尚是学生的许鹿希。


本是青梅竹马,两小无猜,父辈又都是故交,北大任教时建立的感情就在上一代人的牵线搭桥中,再次浓烈起来。


三年后,稼先与许鹿希成婚,两人的婚后生活非常甜蜜幸福。


许鹿希回忆说:“邓稼先总能有意无意地为家人创造这种幸福感。”


两人虽然工作常抽不开身,但又特别喜欢浪漫,无所事事地去看月光,去漫无目的地找丁香花,去万寿山上眺望昆明湖,所有文青喜欢的,他们都喜欢。


幸福接踵而至,1954年女儿典典出生了,大名邓志典。两年后儿子平平出生了,大名邓志平,四口之家,其乐融融。


▲邓稼先全家


没有人知道,这5年的家庭生活的甜蜜,竟是他们夫妻一生相伴的最后岁月。


4


彻夜难眠的两个人


沉浸在幸福中的邓稼先,不知道新中国正在酝酿自己的原子弹计划,毛主席已经拍板了。


要求与苏联打交道的人,必须专业过硬、政治可靠,还要觉悟高、品德优、外语好,留过洋最好,处事还灵活,翻翻资料库,这个人“非邓稼先莫属”。


领导看重,国家发展,稼先没有理由去拒绝。


1958年8月的那一夜,他的事业、家庭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
回到家,稼先告诉妻子鹿希:


“我要调动工作了。”


“调到哪?!”


“这不能说。”


“做什么工作?!”


“这也不能说。”


这一年,邓稼先34岁,妻子许鹿希30岁,两个孩子大的4岁,小的只有2岁,


那一晚,他们俩彻夜难眠。


临走时,稼先只对妻子只说了两段话:


“我今后恐怕照顾不了这个家了,这些全靠你了。


“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,做好了这件事,生命就有意义,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。


5


隐姓埋名专心放“炮仗”


一朝迈入罗布泊,稼先的好日子就彻底到头了。


向“苏联老大哥”还没学上一年,1959年6月,中苏关系就彻底破裂了。


为了提醒人们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工程的代号就叫“596工程”。


从那时起,中国人从零开始自己研制原子弹。


▲在新疆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,左边为邓稼先


一穷二白的新中国,所拥有的硬件设施,只有运算速度每秒不到5万次的大型计算、手摇计算机、拉力计算尺和算盘,就是利用这些简陋的计算工具。


可就是这样,天才学霸的他绝不肯认输,九次演算用掉的演算纸,可以从地面堆到房顶,他也已经习以为常。


他说:


“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的利益所在。国外对我们封锁,专家们也撤走了,现在只有靠我们自己了。



我们要甘心当一辈子无名英雄,还要吃苦担风险。


但我们的工作能振我国威,振我军威!我们为这个事业献身是值得的。


6


他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了中国


就这样,整整二十八年时间,邓稼先带着一群年轻人,用毕生的心血把中国推上了国际舞台。


1964年10月16日,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



1967年6月17日,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。



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,其威力相当于300万吨的TNT炸药,是第一颗原子弹的150倍。


从原子弹到氢弹,法国用了8年,美国用了7年,前苏联用了4年,而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!


原子弹、氢弹这两个“大炮仗”的成功,让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。


看着巨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飘渺,全世界的人都对中国刮目相看。


一直以来都被超级大国垄断的核技术,竟然被中国打破了!


而这一刻,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,中国人民,真的站起来了。


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,邓稼先32次亲历现场,15次担任现场总指挥。


成功的背后,是一次次绝处逢生,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,邓稼先因为一个人进入核辐射区检查碎片,不幸受到了辐射。


1985年8月,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,生命垂危。


为了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一辈子,做了一辈子的牺牲,国家不忍让他就这样走了。


1986年6月,中央军委决定对他解密,公开了他的身份。


这时候,人们才第一次知道了邓稼先的名字,知道是他是“两弹元勋”,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,理论方案的主要设计者,知道他是一个英雄。


7


最爱的希希,对不起


但这一切,对于妻子希希来说,没有任何意义。


二十八年的等待,妻子从青葱熬成了白头,邓稼先终于回来了。可是此时的他,已经是六十一岁的白发老人,一位癌症晚期的病人。


最后的时间,稼先几乎都在病床上,止疼针从每天一针到一小时一针,可他依然在不停地工作、工作。


他多想能多陪陪自己的妻子,弥补这些年对她的亏欠。


他想好好地对妻子说:


“最爱的希希,对不起,让你等了那么久,本来老了还想再陪你去颐和园看菊花的,但这一生,我做不到了……”


苦等28年的坚守,只换来三百六十三天的相处,面对丈夫噬骨的疼痛,而作为医学教授的她,对此却束手无策......



1986年7月29日,著名科学家、两弹元勋邓稼先因癌症晚期全身大出血逝世。


许鹿希紧紧地抓住丈夫邓稼先的手,悲痛地说:“你的血流尽了!”在她绝望的哭泣中,丈夫邓稼先的手慢慢地冰凉了。


她不相信地问:“20多年的等候,就是这样吗?”


为了了解稼先这二十八年的生活,许鹿希开始用她的余生,去追寻丈夫这些年的足迹,写下了一本《邓稼先传》。


历史总是有太多令人心痛的巧合,这本书出版的时候,距离邓稼先离开刚好又过去了二十八年的时间。


前二十八年,等待;后二十八年,追寻。


稼先,你走了二十八年,她找了你二十八年。


8


世上最难的,就是一声“再见”


我们只知道邓稼先丰功伟绩的报道,却不知道他也只是一个想要平凡过一生的人,会想要爱,想要家人,想要温暖,越详细了解,你会越觉得他内心的坚守和伟大。


一个从小生活在溺爱中的孩子,从未尝过人间疾苦,却甘愿走入荒无人烟的罗布泊,一待就是二十八年。


能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为之抢到一块强大的话语权,靠的是他“抛家弃子”,唯国至上的坚持。


“再见”两个字,听起来很简单,但若想达成,恐怕不易。


他与这个世界握手告别的日子,也是他合上资料本终于安心离开的最后一天。



一纸军令赴楼兰,

隐姓埋名数十年,

两弹一星尽显忠,

去时青丝归来翁。


这盛世如您所愿,山河无恙!

邓老,你可安心走好!


End

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『不山大叔』作者:山叔

 往期精选

李鹏同志遗体29日火化,天安门等地将下半旗志哀

快关掉!夏天家里最耗电的不是空调,而是它……

华为201万年薪招应届生: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,却是人生最容易走的路

向邓老致敬!↓↓

转发分享给更多人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